合肥,最新一個超級獨角獸:估值超140億
2022-10-11 11:01 先導薄膜 新材料

2合肥,最新一個超級獨角獸:估值超140億

來源:投資界(ID:pedaily2012) 作者:張繼文

安徽合肥又一只超級獨角獸誕生了。

投資界獲悉,先導薄膜最新完成B輪融資,融資規模高達45億元,創下稀散金屬材料領域的融資紀錄。本輪投資方陣容頗為震撼——中金資本管理部旗下基金領投,中建材新材料基金、中電基金、中國中化高新產業基金、中船集團海洋基金、五礦創投、SK中國、國投創合、東方三峽、大灣區基金、招商致遠、華發集團、格力集團、海爾匯智、摩根士丹利中國股權投資、興業銀行集團、盈科資本、信達鯤鵬等參與投資。

先導薄膜的身后,是一位60后安徽創始人——朱世會。早在1995年,朱世會成立了先導集團。2017年,先導集團下屬子公司先導薄膜在合肥力邀之下,將總部落戶合肥。短短5年時間,先導薄膜迅速崛起,此次融資陣容幾乎清一色“頭部國資+頂級產投”,投后估值超過了140億元。

你可能不知道,眼下各地都在爭搶新材料獨角獸。投資圈已經形成一個共識:材料是制造之骨,沒有關鍵材料的創新就沒有中國制造的強大。

合肥最新一個超級獨角獸估值超140億

這是新材料領域的一只新晉獨角獸。

資料顯示,先導薄膜是先導科技集團旗下核心業務主體之一,致力于研發、生產、銷售和回收真空鍍膜用靶材和蒸發材料,產品系列包括高純金屬、合金、貴金屬及陶瓷材料所制成的靶材、錠、顆粒及粉末,廣泛應用于新型顯示、光伏、半導體、精密光學、數據存儲及特種玻璃等領域。

目前,先導薄膜是國內唯一一家進入磁存儲靶材領域、國內首家交付G4.5代高遷移率氧化物靶材、國內首家實現高世代液晶顯示面板用ITO靶的生產商,公司的ITO靶材出貨量更是實現了全球第一。

母公司先導科技集團總部位于廣東省,從1995年開始涉足稀散金屬材料行業,現已實現全球化布局,業務據點涉足國家16個,全球網點40余個。那么,先導薄膜為何選擇在合肥落戶?

這要從先導薄膜所生產的半導體用靶材及薄膜材料講起。在芯片制作工藝里,靶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這一關鍵原材料的國產化率偏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能依靠進口。早年間,合肥市政府圍繞“合肥芯”“合肥產”“合肥用”全鏈條布局,希望引進一些“填空白,補短板”的專精特新企業,先導薄膜便進入了重點招商名錄。

當年,《中國經濟周刊》曾報道這樣一個細節:當時京東方希望其重要配套商先導薄膜來合肥設基地,于是相關領導親赴廣東誠邀,最終先導薄膜落戶地點距合肥京東方僅幾公里。

需要補充的是,2017年,合肥產投資本通過旗下新產業基金投資先導薄膜,成功招引其將總部及上市主體落戶合肥,并在新站區投資建設液晶面板用ITO靶材生產基地項目。落戶合肥后,先導薄膜可以向京東方、晶合等芯片半導體公司提供材料,填補了合肥市在顯示產業鏈關鍵上游材料ITO靶材的空白。

此后,先導薄膜先后推進ITO靶材和其他薄膜材料研發及生產基地項目、半導體用高純金屬及合金靶材項目等多個核心產業化項目。據悉,目前先導薄膜半導體用靶材生產線正在建設中,廠房已經建好,設備也在陸續安裝中。預計產線投產后,項目產品將供應給國內的存儲芯片廠商,能有效推進半導體關鍵材料的國產化進程。

站上了新材料和半導體設備風口,先導薄膜成為一級市場炙手可熱的項目。今年1月,先導薄膜的A輪融資成功落地,由中金資本旗下基金及比亞迪股份領投,中石化集團資本公司、特變電工集團等跟投,融資規模達14億元。

國慶十一長假前夕,先導科技集團B輪戰略投資發布會在廣州舉行,先導科技集團董事長朱世會先生宣布先導薄膜B輪融資成功落地,融資規模達45億元,創下稀散金屬材料領域的融資紀錄。

投資方陣容中“頭部國資+頂級產投”云集。中金資本執行總經理王開寧表示:“如此豪華的強強聯合陣容,不僅是因為大家具備了廣泛而深遠的合作基因,更重要的是大家對于材料賽道的未來前景深度看好。”

如今,高端制造產業鏈進一步向國內轉移,以光伏、半導體、新能源為代表的戰略新興產業對上游高端靶材的需求大規模增長,這對靶材工藝、供應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國產替代的潮流下,更多新材料獨角獸正在崛起。

安徽大佬創業迄今孵化出一個獨角獸軍團

先導薄膜的掌舵人朱世會,同樣極具傳奇色彩。

1967年出生,安徽蚌埠人,朱世會早年考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1993年,他進入稀散金屬行業工作,從一個普通業務員做起。期間,朱世會發現歐美日韓等國家的大企業大多是在國內低價采購初級原料,經過加工后再高價賣到國內。令人無奈的是,這些公司大多掌握著高純度稀散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提純、生產等核心技術,牢牢扼住了國內材料行業的喉嚨。

長此以往,這無疑會導致國內高端制造產業被海外龍頭牽著鼻子走。

于是,朱世會成立了先導集團,開始涉足稀散金屬材料科技領域。2003年,朱世會在清遠正式成立廣東先導稀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先導稀材”)。起初,公司只有十畝地、一間廠房、四臺氧化硒爐子和二十余名員工。以此為起點,朱世會和團隊成員一直在從事卡脖子技術攻關工作,先后解決了13N鍺,LYSO晶體,ITO靶材,ZnSe紅外材料等多種關鍵材料的技術難題。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半導體、智能汽車、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崛起,“卡脖子”的關鍵材料領域逐漸走到大眾視野。歷時27年,朱世會執掌的先導系公司已經擁有包括銦、硒、碲、鉍產量全球第一、ITO靶材出貨量全球第一、國內最大LED用砷化鎵外延基片供應商在內的多個細分領域第一,突破了國外對我國關鍵材料的封鎖壟斷,填補了行業空白。

目前,先導集團在全球16個國家,擁有40多個全球網點,員工將近6000人。業務領域也從最初的生產提純稀散金屬逐漸往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延伸,產品廣泛應用于疫情防控、半導體顯示、無人駕駛、薄膜太陽能電池、紅外激光、航空航天等戰略新興領域,并形成了薄膜、半導體、功能材料等事業部。

悄然間,朱世會也化身成獨角獸孵化機。除了先導薄膜,他一手創辦的先導稀材也躋身了獨角獸企業行列,估值一度為100億。

此外,他還注意到了國產半導體行業另一個薄弱環節——半導體設備。2020年,先導收購了一家世界知名的真空鍍膜設備公司—德國FHR,基于此公司也在國內布局半導體設備產業,在江蘇徐州和廣州南沙都規劃了產研項目,預計兩個項目達產后每年可生產大量高端半導體設備,助力實現我國高端設備本土化。如無意外,這里會走出下一個獨角獸。

一個產業盤活一座城市VC/PE扎堆去合肥

而透過先導薄膜的歷程,我們看到合肥又一個新興產業鏈崛起——新材料。

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安徽中部、江淮之間、環抱巢湖,合肥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然而,合肥身為省會城市和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默默無聞,直至近幾年憑借著“最牛風投城市”一夕爆紅。

“合肥模式”已經得到了驗證。2007年,合肥引進了虧損嚴重的京東方,并舉全市之力為其投資建設6代線。最終,合肥新型面板顯示產業蓬勃發展,京東方上下游產業鏈所帶動的GDP總和超過合肥一年的經濟總量;與蔚來的合作,發展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與長鑫存儲合作,合肥建設了中國為數不多的儲存芯片生產基地。

當合肥在面板顯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新材料產業相對薄弱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相比于長三角其他城市,合肥市新材料產業規模較小,2020年全市新材料產業產值861億元,而同期南京、杭州等城市新材料產值已逾千億以上。同時,合肥市缺乏具有重要行業影響力的本土化領軍企業,為來自新能源、半導體領域的下游客戶提供成套 “解決方案”的系統集成能力不強。

“雖然產業規模持續增長,但我市新材料產業整體競爭力仍然偏弱,配套主導的產業能力不足。”合肥市相關人員曾介紹,比如高端光刻膠、電子特氣、拋光材料、濕化學品、濺射靶材等材料供給很大程度上還依賴進口,提高合肥本地企業就地配套率刻不容緩。

由此,合肥開始制定、完善針對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的規劃和產業鏈發展支持政策,并充分發揮全產業鏈招商的“合肥模式”,重點發展先進化工材料、新型顯示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新能源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石墨烯材料、氣凝膠等各色新材料產業。

很快,“科創+產業+資本”的合肥模在新材料產業上發揮了作用。時至今日,合肥新型顯示和新能源相關的新材料產業呈現明顯集聚態勢,鎂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 新型顯示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等領域已初步形成上下游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除了先導薄膜的ITO靶材,凱盛科技的銅銦鎵硒薄膜電池、大地熊新材料的磁性材料、國軒高科的鋰電池材料、皖維集團的PVA 光學薄膜、彩虹集團的液晶基板玻璃、合肥樂凱的光學功能膜、合肥三利譜光電的偏光片、巢云海鎂業的鎂合金、合肥杰事杰、會通新材料以及國風塑業的改性高分子材料等一大批新材料產品開始脫穎而出,在國內乃至國際具有領先優勢。

合肥并非個例。當在合肥轟轟烈烈建設新材料產業的同時,各地也同樣掀起了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的熱浪。從傳統材料大省山東到手握諸多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江西省再到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城市,相繼出臺的“十四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開啟了新材料產業發展高地的爭奪戰。

原因在于,新材料產業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創新最為活躍、發展最為迅猛的新興產業之一,戰略地位不亞于芯片和能源。尤其在量子計算、固態鋰電池、氫燃料電池、集成電路等關鍵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新材料是國際之間科技戰爭的關鍵要塞,自主可控尤為關鍵。

如果說某些城市錯過了互聯網不可惜,那一旦錯過了新能源、新材料才是真正的遺憾。這一論斷源自創投圈出現的一個前所未有的景象——很多遠離北上廣的二三線城市憑借自身資源優勢,培育了一只只現象級獨角獸,如來自福建龍巖市的德爾科技,主攻芯片電子化學品材料;安徽蕪湖跑出的年輕獨角獸——蕪湖佳納,重點布局鋰電材料;青海更是借著新材料的東風,罕見孕育了一只百億獨角獸麗豪半導體,主要生產新能源至關重要的材料高純晶硅……伴隨著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浪潮,許多昔日不受關注的城市開始嶄露頭角。

風口之上,狼煙四起,一個產業盤活一座城市的故事令人熱血沸騰。中國產業變遷浪潮浩浩蕩蕩,下一個靠著新興產業“逆天改命”的城市會是誰?